bte365.com网站
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 | 网站地图
 首页 | 学校概况 | 学校党建 | 德育园地 | 教学教研 | 师生发展 | 家校互联 
教学教研
 教学教研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教学教研>>正文
【教育论坛】五位特级教师眼中的好课标准(转)
2018-02-04 18:07   审核人:

上好一堂课,恐怕是所有教师的追求。但什么样的课能称得上“好课”,上好课有哪些方法?对青年教师而言仍有一定难度,以下五位特级教师分享了他们的“好课观”,相信对青年教师会有所启发。

一、孙双金:好课像登山

我认为好课像登山,这是我的“登山”理论。

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,眼界得到开阔,心情得到陶冶,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。

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,能力得到培养,情感得到陶冶,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。

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。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。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程,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,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,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。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“山重水复”“柳暗花明”,体验“豁然开朗”的快乐。学习虽然艰辛,但乐在其中,其乐无穷。

上山是体力锻炼,上课是脑力锻炼,但两者道理相通,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。

1、登什么山?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?

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,险峻的黄山。课堂上登什么山呢?我认为要攀登“三座人山”。一座是知识的高山,因为知识是基础,知识是力量;一座是思维的高山,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,是创新的关键;一座是情感的高山,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、善、美,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,得到净化。

2、路径由谁选择?

可由导游带领,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。各处的乐趣不同。

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?是老师包办代替,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?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,只会亦步亦趋。放手让学生去思考,去选择,去尝试,去探索。碰壁又何妨?摔倒又怎样?学生就是在摔倒、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。

“失败乃成功之母”,错误乃正确之父也。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。“不经一番寒彻苦,哪得梅花扑鼻香”呢?

3、怎么上山?

可由自己走着上,可由别人抬着上,也可以坐着缆车上。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,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,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。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,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,身心没有得到发展。自己走着上,边走边看,既动脑又动脚,享受登山的快乐。

上课呢?教师告诉学生,学生也能掌握知识,但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

教师领着学生学,学生不会迷失方向,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,不是自己建构,终不牢固。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,建构的知识结构、能力体系、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。

二、游彩云:好课是灵动的、智慧的、生成的

1、怎样的课才算好课呢?

有这么一节比赛课,上课的老师普通话标准,朗读水平高;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,态度大方;小组学习井然有序、场面热闹;教学环环相扣,结构完整;课件制作精美,使用恰当;课上得顺利流畅,目标也能基本完成。

不少老师都认为这节课不错,应该算是好课。但是再细细思量,我们发现这些表面的成功却隐藏着深深的不足:

1)学生积极但不激动,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;

2)小组学习“热闹非凡”但过于整齐划一,富有个性、创意的思想没有真正呈现出来;

3)师生之间、生生之间有问有答但缺少思想的交锋;

4)孩子们表现不错但看不到他们成长发展的轨迹;

5)老师胸有成竹但教学的智慧没有体现。

我想这是因为参赛的老师顾虑太多了,既怕教学目标不能完成,又怕影响教学进度,总之是被心中那个面面俱到的课堂评价束缚了自己的手脚。

以至错误地认为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,而不是“节外生枝”。这样就导致教学重心的偏离,殊不知只有关注学情的教学才是教学的本质所在。

2、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、智慧的、动态生成的。

具体地说老师备课时在目标的确定、内容的安排、方法的选择、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,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作出应对措施后,就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,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。

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,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,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,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…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,该点拨的点拨,该示范的示范,该调整的调整……做到灵活应变,因势利导。

这样,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,充满生机与活力,充满挑战与创新。

三、张伟:不唯书,不唯上,不唯课堂

“好课”,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,有个性,有“看点”,有新颖独到处,流于一般、四平八稳无所谓“好”课。“好课”应当有一个标准,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“不唯书、不唯上”,再加一个“不唯课堂”这样“三个不唯”来确立。

1、不唯书,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。

《马背上的小红军》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《倔强的小红军》。一位教师为此在自己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:“比较两个课题,看哪个更适合于眼前的这位小红军。”

经过激烈争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认识:“课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谁‘上马’,因为谁上了马谁就获得了生存的希望,反之将面对死亡。‘倔强’反映的只是人的性格特点,是单层面的,小红军表现出的那种固执不上马,却不是性格使然,反映的恰恰是他‘利在他人’丰富的内心世界。

最终小红军是上马了,但那正是他牺牲的时刻!‘马背上’给人的是强烈的内心震撼,是‘倔强’不能比拟的。”这样的课是好是坏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了。

2、不唯上,就是不唯专家、领导和权威。

这一点对中国的儿童显得尤为重要,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太大,应从娃娃抓起摒除“人治”思想。

《黄河象》讲的是一头黄河象历经200万年形成化石的事。一位教师就以“200万年前的事科学家们也没见过,他们说的就一定是事实吗?”为题,引导学生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专家的结论,并按照教材提供的黄河象“脚踩着一块石头”的线索,引导学生展开逆推学习,不但自主地得出大象陷入河底和化石形成的过程,对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也进行了验证。

同是一样的结论,不是“唯”科学家而得,是在批判中建构,所得是多方面的。

3、不唯课堂。

好课应是能“透过墙壁看世界”的,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,它不能仅限于课堂,课本也“仅是一个例子”。

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,就是能凭借课文中的一个点加以延伸转换,使之与课堂外、现实中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,通过实践性的活动,让学生生成和建构起一些新认知能力。

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完《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》课文,抓住“信息”这一关注点,以“‘卡通’世界”为线索,引导学生走出课堂,融入生活,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,深化了内容,开阔了视野,锻炼了能力,取得课堂内、书本上所难以取得的效果。

四、靳家彦:莫被传统禁锢思想

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?见仁见智,众说纷纭。我本着“莫被传统禁锢思想,不为时尚放弃永恒”的理念,提出十条标准,就教于大家。

1、目标明确

从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。师生认同,指向明晰。

2、重点突出

这堂课重点是什么,师生都应胸中有数,明明白白。难点要突破,疑点要解决,特点要抓准,重点才能突出。立足于教材,延伸要适度。

3、以生为本

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,课堂上真学、真思、真练、真会,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,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,师生互动,交往自然、和谐、融洽。

4、流程科学

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;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,顺理成章。严谨流畅,疏密有致。

5、注重内化

全面提高语文素养,课堂充满文化气息;内化、积淀、裂变、生成,文而不野,雅而不俗,活而不乱,情趣盎然。

6、体现沟通

课内外、校内外、学科间、知行间相互沟通,有机整合。

7、启迪创造

引导学生勤于思考,善于质疑,敢于发表独立见解,倡导创新思维方式;鼓励学生自主探究,培养合作精神。

8、媒体得当

根据需要与可能,恰当运用媒体手段,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展其长,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,处理好手段与目标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。

9、讲求实效

无论何种方式方法,无论什么理论模式,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。面向全体,全面提高,因材施教,效果显著。

10、多元评价

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的要求,抓住关键,突出重点,综合评价。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,应把教师评价、学生评价、家长评价、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。

五、孙建锋: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

生命只有一次,所以弥足珍贵。生命属于偶然,所以每个生命都依恋另一个生命结伴而行。从生命意义上讲:好课,就是珍爱生命、敬畏生命、享受生命,追求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。

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,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;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,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,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,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。

1、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

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;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;那么,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。

好课中,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,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;教师眉开眼笑,学生眉飞色舞;教师欢声笑语,学生莺歌燕舞;教师柔情似水,学生情深似海。“心桥”飞架,对话变通途:心空月朗,凉风习习,地碧天蓝,襟怀若谷;话语涓涓而流,心门徐徐洞开。

身置此境,话谈清了;理,摆透了;情,交融了;心贴紧了。情至理顺,精神漫游。哪有心声不能聆听?哪有心灵不能理喻?哪有心室不能点亮?哪有心花不能怒放?

2、好课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

心走向神,不能安放,心走向物,也不能安放,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,孤零零一颗心,面向异物,何以安放?心走向心,才能找到安顿,找到归宿。

好课注重的是学生心走向教师心,教师心走向学生心的过程,即教师与学生智慧相互牖启的过程。

教师节,李老师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—“一张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。”下面写着:“老师,这双皮鞋送给你穿。”批改作文的时候,李老师读到了送“鞋”的理由。

“别人都穿着皮鞋,老师穿的是布鞋,老师肯定很穷。我做了一双很漂亮鞋子给他。不过那鞋不能穿,是画在纸上的,我希望将来老师穿上真正的皮鞋。现在我没有钱,因为爸爸下岗了,妈妈出走了。我穿着布鞋,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。以后,我有钱了,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。

讲评作文的时候,李老师拿出“礼物”,宣读习作,并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心声:“脚上穿着布鞋,心里却装着别人,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!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。能给予就不贫穷。

这就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。它不仅使学生用外在的眼睛看到了现象,而且用内在的眼睛看到了意义,进而使意义积淀为学生心灵的财富。

(来源: 中国教育新闻网)

 

关闭窗口

bte365.com 版权所有